農貿市場與生鮮平臺,究竟是誰利用誰?

?2022-03-22 16:37
  叮咚買菜被立案調查。農貿市場與生鮮配送平臺,究竟是誰利用了誰?
 
  2019年底,一個起于安徽省的農貿產品社區配送品牌——呆蘿卜,花光投資人的錢,宣布倒閉。
  圖片截取自《站長之家》
  (圖片來源百度)
 
  以呆蘿卜為例,這樣的社區團購平臺數不勝數,特別在疫情下猶如雨后春筍,最初給人們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,鋪設面很廣,遍及一二三線城市,慢慢走入大眾的視野和日常生活。
 
  其實,早在呆蘿卜之前,就已經存在很多生鮮配送品牌,以杭州的“花樣菜場APP”為例,在本地的業內曾有一段影響力,但無法實現跨地域擴張,只在杭州一座城市就早早坐吃山空了,從花樣菜場問世,到落幕,甚至根本沒有進入過多少人的腦海,便匆匆被傳攜款逃離。
 
  每日優鮮上市第二天,股價狂跌,市值縮減,收割者連放一天長線的時間都不愿多等,立刻吸干投資人的投資款。
 
  自從315曝光如老壇酸菜問題以來,食品安全成為熱議話題。叮咚買菜、盒馬鮮生在當前買菜APP中幾乎占據兩大榜首,但叮咚買菜卻被傳燒光115億,暴跌90%被立案調查。
  生鮮電商,毫無懸念都在以互聯網思維開局,大規模瘋狂擴張,許下遠景吸引投資,上市即宣告破產,甚至在上市途中就急不可耐地收割、做空,讓投資人止損無門。其最終目的全都殊途同歸地指向了燒別人的錢,肥自己的腰包。
 
  生鮮電商的前景,拋開已經跑路,和目前即將跑路的數家品牌,確實是前途光明的,它的模式切實解決了買菜難,沒空買菜,和控制疫情傳播的重大問題。但事與愿違,生鮮電商終究只是成為了一個收割的工具,對老百姓而言確實在短時間內方便了生活,但不管是投資人還是供應商,都聞之色變。
 
  毫無疑問,生鮮電商這個詞堪稱杯弓蛇影。
 
  近日叮咚買菜的消費者投訴,發現送到家的菜,是從被淘汰的劣等品框內被挑出來的,要知道,劣等品框里裝的都是馬上就要被丟掉的次品;另有顧客發現把死掉的魚當成活魚出售,送到家時魚都腐爛了。這并不是某一位撿菜員的個人行為,而是公司行為或可以直接理解為行業行為。
 
  近期被曝,叮咚買菜的股價也走上了每日優鮮的老路,叮咚買菜的最高價曾經總市值高為108億美元,今日僅為不到10億美元。蒸發的價值被一榨而空,究竟是幾次食品質量事件所致,還是其實一切皆在劇本中,我們不難猜想,或者可以說事實真相就在嘴邊,但不可言明罷了。
 
  再看盒馬鮮生、每日優鮮,營業站點大量關停,賠錢賺吆喝之后開始慢慢收網。以大量資金換取占據市場和地域擴張,接下來逐漸扎根各座城市,并吸引投資及合伙人。再下一步將棋行何招不言而喻,還有誰能自欺欺人呢?
 
  生鮮電商和傳統農貿之間,到底是農貿市場靠互聯網騰飛,展翅翱翔?還是互聯網借農貿之名,愚人之財?
 
  結語:
 
  今天,不得不開始清醒的大眾不再愿意為生鮮電商買單,如今的局勢正在一步步倒退回生鮮電商出現之前的傳統形式。我發自內心認為,正所謂天下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回歸本初是必然的一環,卻也永遠不是最終的落子,今天病態的亂象,孰人道不出其奧妙?明知其里卻對其表夸夸其談,做厄運的幫兇,卻真的可謂眾人皆醒而裝醉。
 
  荷入淺塘,待之若何?
 
  本文禁止任何轉載、摘錄行為,違者必究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