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“一刻鐘便民生活圈” 政策的推動下,傳統菜市場的改造升級,正成為適配這一政策目標的關鍵行動點。為此,本期飛洋小編就和大家聊聊,如何讓菜市場設計真正服務于“一刻鐘生活圈”的便捷、舒適與品質要求?


要實現 “一刻鐘可達” 的政策要求,菜市場規劃設計的第一步是科學選址。這意味著菜市場不能脫離居民生活核心區,而應根據社區人口分布、日常出行路徑來確定最優位置。比如在老舊小區密集的區域,可通過盤活閑置空地來建設菜市場,既避免了新建工程的高成本,又能貼近居民生活;在新建社區中,菜市場則需與住宅、便利店等配套設施形成聯動,確保居民從家出發,步行15分鐘內就能完成買菜這件日常事。?
在確定了合理位置后,菜市場設計需要進一步回應政策中 “便民服務” 的核心要求。傳統菜市場單一的售賣功能已無法滿足現代居民的需求,因此在設計時,應構建 “買菜 + 便民” 的復合場景。可以將市場劃分為生鮮售賣區、生活服務區和臨時休息區,在居民購買食材的同時,還能就近解決修鞋、配鑰匙等生活小事。這樣的設計不僅符合政策對公共服務空間的功能拓展要求,更通過優化通風、采光和排污系統,為居民創造了舒適的購物環境,讓買菜從一件瑣事變成輕松的體驗。?
對于已經存在的老舊菜市場,合理的改造設計是使其適配政策的重要方式。這些市場往往因為設施陳舊、布局混亂而影響居民體驗,改造時需要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雙管齊下。硬件上,更新老化的攤位設施、完善給排水系統、增設無障礙通道,這些措施直接響應了政策對老舊設施升級的要求;軟件上,引入智慧管理系統,通過線上平臺展示菜品來源和價格,甚至提供線上下單、線下自提服務,則契合了 “智慧便民” 的發展方向。更重要的是,改造過程中要保留市場原有的煙火氣,融入社區特有的文化元素,讓菜市場不僅是購物場所,更是承載居民記憶的空間。?


政策對菜市場的要求,還體現在對居民生活習慣的尊重與引導上。在設計與規劃時,應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需求差異。針對老年居民,可適當降低攤位高度、增加休息座椅;為上班族設置快速通道和預制菜專區,節省其購物時間。這種精細化的設計思路,既能讓菜市場更貼合各類人群的生活節奏,也能通過人流的合理引導,提升市場整體的運營效率,從而更好地呼應 “一刻鐘便民生活圈” 所倡導的高效、便捷的生活理念。
說到底,菜市場的規劃與設計要適配政策,關鍵在于始終圍繞居民需求。從選址時的可達性,到功能設計時的復合性,再到改造時的便民與文化保留,每一個環節的優化都實實在在地落實政策,菜市場才能真正成為社區里大家都喜歡的 “幸福驛站”。
上一篇:菜市場設計——推動居民情感交流 ??? 下一篇:農貿市場規劃設計:如何對接智慧農貿新趨勢?